《山地的形成》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4 18:41:59
《山地的形成》教学反思

《山地的形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地的形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地的形成》教学反思1

1、过于注重表象的分析,忽略教材的深层挖掘和内在联系

感性的现象到理性知识的回归,是本节课的模式。遗憾的是,过分注重了表象内容的观察,视听,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比如褶皱山和断块山,学生看到了很多的典型山地的图片,获得了大量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看着图片分析两者的判断依据,教师可以总结,由此,理性的新知识自然而然就生成了。但是,上课缺乏了这个过程。

2、教师讲解过多,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整堂课上下来,觉得有点累。细细推究,自己在忙着做学生的事情。《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指出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师生对话的良好氛围。注意学习方法指导和良好读图、识图等习惯的养成。试图也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可是,在上课中,没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在探究隧道选择在背斜还是向斜处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学生基本上回答选择向斜处,理由是向斜处的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听到这个答案的时候,心里有点急了,举例苏州的石拱桥,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提示,让学生从工程的安全性角度出发,思考选择哪个地方,可是,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把学生 ……此处隐藏3304个字……背斜、向斜及断层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迁移出背斜向斜断层的地理意义,这是该节课的意义所在。在背斜与向斜的判断讲解中,岩层的新老关系通过动画演示,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地形倒置的原因分析特别要指出背斜主要是顶部受张力作用而向斜则是槽部受到挤压作用形成的,其受力部位和受力方向不一样。对于向斜的槽部在受挤压作用的讲解中采用了两手的相互挤压方式,学生理解较简单。在背斜的储油构造中应指出岩层都是致密的,没有空隙的,而在岩层的交界处有小的缝隙,在地壳运动中油气会向此聚集形成富集区。关于背斜、向斜和断层的地理意义,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加以分析说明,让学生产生理性认识。同时结合教材p74“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火山的成因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对于火山的教学,通过视频(如维苏威火山的喷发)资料,边看边想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这部分教学难度不大。对“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高考热点。本知识教学可以围绕“活动”内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活动1,通过对表4.1和表4.2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活动2的探究重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图4.16中不同地区地表形态的差异;

2.观察、对比图中不同地区公路形态特点;

3.引导学生提取图中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分析在山地地区不同位置,影响公路线路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以加深对“山地影响交通运输”这一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关系非常密切,以实现课标要求的教学内容。

《《山地的形成》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